2019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先后启动了住院费用按病组(DRG)和病种分值(DIP)付费改革。目前,DRG/DIP付费基本实现统筹地区全覆盖,改革地区医疗机构行为更加规范,医疗服务效率提高,时间和费用消耗指数下降、平均住院日缩短,节省了患者就医费用和时间成本,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增强,医保基金总体保持平稳安全态势,有效保障医保基金群众救命钱。
DRG/DIP 2.0版分组方案发布
2024年,国家医保局在免疫、肿瘤、烧伤、口腔颌面外科等13个学科,以及联合手术、复合手术问题进行了优化完善,有效回应了临床诉求,体现了医保医疗相向而行、协同发展的价值导向。
DRG/DIP配套机制建立
同时,医保部门还明确要求地方建立完善特例单议、预付金、意见收集、谈判协商和数据工作组等五大配套机制,促进医疗医保改革协同。到去年12月,116个统筹地区已经提前上线2.0版分组方案,其余统筹地区也都完成了细化分组、数据测算等准备工作,今年1月初按时切换分组版本。
医疗机构普遍反映新版分组更加贴近临床实际,符合医疗机构发展需求。在配套机制方面,70%以上的统筹地区建立了预付金机制,95%以上的统筹地区建立完善了特例单议、意见收集、沟通协商和数据工作组机制。
特别是数据工作组,这是医保部门自我加压,提出的一项创新型工作,通过定期向定点医疗机构公开医保基金运行、DRG/DIP付费等情况,主动亮家底,增进医疗、医保理解互信。我们要求今年3月31日前,所有统筹地区的数据工作组都要投入实际运作,向医疗机构公布数据,也希望医疗机构能够积极配合相关工作,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总台央视记者张萍郑怡哲)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