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网络平台算法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走进公众的视野。信息茧房从传播学的专业术语,变成人人有所耳闻的概念;打榜买热搜不再限于饭圈,背后的相关产业也不再是秘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己被大数据杀熟,外卖平台通过算法压榨骑手的现象也通过爆款文章传遍全网,引发热议,甚至改编进影视剧。11月12日,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以治理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为主要任务,旨在整治信息茧房、操纵榜单、压榨骑手、大数据杀熟等存在已久、关注度较高的典型问题。观察者网对话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全球南方研究中心主任熊节,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算法机制,提出对相关问题治理的看法。【文/观察者网刘冶】
算法机制浅析
内容推荐算法
这类算法应用非常广泛,从我们打开每个APP的开屏广告,到APP推荐给我们的每条内容,都是推荐算法计算的结果。推荐算法的运作机制其实也不复杂,甚至可以说很简单。其实就是商家(也就是平台)尽可能掌握用户尽可能多的信息,掌握的信息越充分越全面,就可以给用户推荐尽可能准确的信息。这和自古以来做生意的逻辑其实也是一样的。推荐算法跟自古以来的每个老板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掌握的关于用户的信息是极其大量的。一般来说平台会给用户贴上几千个甚至几万个这样数量级的标签,比如可以具体到你是否喜欢周杰伦、你是否喜欢五月天、你是否庆祝圣诞节、你以前圣诞节信息、设备信息、联系人信息、使用行为以及应用列表等,是常见的收集行为。收集位置信息方面,部分APP在用户未开启相应权限时,仍采用如下方法强制收集:频繁弹窗、反复索取权限、诱导用户同意收集、以“不提供服务”等要挟手段逼迫用户同意。收集设备信息方面,部分APP在未经用户同意或未作明确告知的情况下,收集手机型号、操作系统、网络运营商、IP地址等设备信息。收集联系人信息方面,部分APP在未经用户同意或未作明确告知的情况下,收集用户通讯录信息、手机联系人、手机设备上已安装的应用列表等。收集使用行为方面,部分APP在用户不知情或未经同意的情况下,通过埋点、SDK等技术收集用户行为数据,包括用户在APP内的操作信息、使用时长、页面访问频率、功能使用习惯等。收集应用列表方面,部分APP在未经用户同意或未作明确告知的情况下,收集用户手机上已安装的其他应用信息,包括应用名称、应用包名、应用版本号等。
算法诱导用户提供信息的手段
平台算法会通过一些精巧的手段来诱导用户主动提供敏感信息。最常见的手段是通过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来获取用户的信任。例如,一些购物平台会要求用户提供个人信息,以便向他们推荐个性化的产品。一旦用户提供了个人信息,平台就可以跟踪他们的浏览记录和购买行为,从而收集大量有关他们偏好和兴趣的数据。平台还可能通过游戏化的手段来鼓励用户提供个人信息。例如,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会向用户提供积分或奖励,以换取他们提供个人信息。这种游戏化的机制可以使用户更有动力提供敏感信息。
算法治理的必要性和途径
算法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也带来了算法歧视、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等问题。因此,加强算法治理,保障公众利益,已成为当务之急。而算法治理,正是此次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的重点。根据《通知》内容,此次专项行动将聚焦信息茧房、操纵榜单、压榨骑手、大数据杀熟四类典型问题,并提出25项具体措施,包括强化算法审核、规范算法推荐、维护公平竞争、保障用户权益等,以逐步完善算法治理长效机制。在信息茧房治理方面,《通知》要求平台不得为了增加用户停留时间、点击量等商业利益,采取技术手段屏蔽、过滤、分发不同来源信息、制造信息分歧对立,不得利用算法向用户主动推送虚假、有害、低俗、导流外部链接等有害信息。在操纵榜单治理方面,《通知》要求平台不得虚构流量、数据等作弊行为,不得从事恶意炒作、洗榜行为,不得通过算法操控榜单影响用户价值判断。在压榨骑手治理方面,《通知》要求保障骑手的劳动报酬、休息并合理安排配送调度,不得要求骑手超时、超强度送单,不得对骑手实施不合理的扣押、收取履约保证金等行为。在维护用户权益方面,《通知》要求平台不得利用算法对用户进行强制个性化推荐,不得对用户进行算法歧视,不得收集、使用与业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得利用算法实施网络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通知》还要求平台建立、健全算法自律机制,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此次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从法律法规层面加强平台算法监管,有利于规范平台算法,维护网络空间秩序,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推动算法治理走向更加科学、规范、透明的方向。通过明确界定算法使用范围,严格规范平台行为,进一步维护用户权益,引导平台良性发展,为平台算法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相信随着相关举措的深入实施,算法治理工作将取得积极成效,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和网络空间良序生态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