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此处(首页+内页),送永久快审,百度隔日收录!
立即入驻

资源基础更坚实 大数据观察 种业振兴

新闻资讯2周前发布 XiaoWen
224 00

第三届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成果丰硕

3 年付出,150 万人投入

历时 3 年,投入 150 万名普查人员,累计行程 6300 万公里,首次开展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首次查清青藏高原区域畜禽遗传资源本底、首次公开推介一批耐盐碱的种质资源……第三届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全面完成,摸清了我国农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区域分布、特征特性等家底,成果丰硕。

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性

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是种业振兴行动的重要内容。农业农村部近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三届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成果。此次普查于 2021 年 3 月启动,历时 3 年完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农业种质资源普查。

普查的新发现
大数据观察


农业行业观察:数字农业产业链蕴藏5大商机赶紧上船!

中国农业最大的靠背:国家政策!农业行业观察透视发现,中国农业的每一个产业的兴起都离不开三农政策的出台与推行,或许这是好事!从返乡创业,互联网+农业,到现在乡村振兴、智慧农业、数字农业、育种科技等等都由于国家或权威部委出台的政策而成为最火爆的赛道,也引发中国农业产业及乡村的建设浪潮。

比如近日,农业部发布《“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为《规划》),该《规划》表示,“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建设100个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认定200个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建成60个以上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创新中心、分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对此,农业行业观察深信,未来5年,该政策必将会引发数字农业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新高度…一、为何要布局数字农业创新近日,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有关负责人就《规划》制定有关情况进行剖析,列举出该《规划》的3大工程.1)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工程“十四五”期间,在全国建设种植业、设施农业、畜牧业、渔业、种业等5类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立贯通信息采集、分析决策、作业控制、智慧管理等各环节的智慧农业集成应用体系。

20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工程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基础,改造提升“农业农村云”基础设施,升级完善农业农村数据采集系统,建设农业农村数据“一张图”和大数据分析通用系统,形成统一的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

3)智慧农业技术创新工程面向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创新重大需求,建设一批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创新中心和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开展基础共性、战略性、前沿性智慧农业技术研究,重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农业创新技术产品。

众所周知,数字应用将是世界农业争夺的焦点,也成为农业发展的加速器…然而,我国数字技术正处于初级阶段,并落后发达国家。

根据报告调研,相对于发达的国家而言,我国的智慧农业发展起步晚,基础较为薄弱,运用整体是落后的,特别是有些智能设备的研发技术还未攻克成功,还处于模仿的阶段,落后于先进国家10-15年。

所以,国家加码发展数字农业创新与应用。

另外,国家层面正在加紧乡村振兴战略落地,需要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加速与农业融合,以此实现共同富裕的超级目标。

与此同时,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到,要“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当下,“十四五”是农业农村信息化从“盆景”走向“风景”的关键时期。

该《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各领域各环节深度融合,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能力显著增强。

由此可见,数字农业应用是大势,更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二、蕴藏着哪些新商机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据统计,中国每年农产业及食品总规模为9.3万亿元,农资为2.2万亿元,加在一起超过10万亿元。

而中国社科院在《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中指出,到2025年末期,我国有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

中国信通院发布《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报告显示: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已由2005年的2.6万亿元,扩张到2019年的35.8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提升到36.2%,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智慧农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以应用为基础的智慧农业市场规模,2016年达到90.2亿美元,在2022年时将会有望达到184.5亿美元。

以上3组数据,从粮食缺口、数字经济、智慧农业市场规模等3个角度剖析,彰显出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业行业观察透视《规划》发现,未来10年,至少有5个智慧农业产业链将会迎来大爆发,而且每一个产业都拥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下面,笔者逐步剖析一下:1)智慧种业种子是农业的根基!“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作为农业的“芯片”,对种业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

在我国耕地有限的情况下,要想增加粮食产量,需要以科技创新打好种业翻身仗。

从《“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印发,到新种子法正式施行,都为种业发展集聚更多有利条件。

以农业科技为支撑,以服务粮食种植为导向,凝心聚力,让“中国粮”装上“中国芯”,定能让“中国粮仓”更加殷实。

除此科技之外,还需要更多的企业参与。

截至目前,我国拥有136.2万余家种子相关企业。

其中,2021年新增注册企业近20万家,增速达17.8%。

从地域分布来看,山东、江苏以及河南三地相关企业数量最多,分别拥有17.5万余家、11.8万余家以及10.5万余家。

从注册资本来看,超6成企业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内,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占比7.4%。

从成立时间来看,超5成企业成立时间在5年之内,成立于1年的占比15.1%。

笔者透视发现,智慧种业包括育种科技、数字工厂、种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多个产业,但是多个端口均存在被“卡脖子”现状。

数据显示,我国蔬菜种子被国外企业“卡脖子”,根据相关信息,外企垄断了我国50%的蔬菜种子市场。

如何突破?靠的就是智慧种业。

2)智慧农田智慧农田包括植保无人机、智能灌溉、智能农机、设施农业等相关产业,我们从这些细分产业拿出一个都是百亿、千亿级市场规模。

以智能农机为例!根据农业行业观察统计,自动驾驶农机每年销量3000-5000台,若市场渗透率达到50%,国内自动驾驶农机的市场规模可达70-80亿。

另外,我国高端农机市场发展极不平衡。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智能化高端农机在农机总体规模中占比不到10%,高端农机不足制约了农机装备的产业升级,也制约了智慧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型产业的发展,农机装备技术水平待进一步提升。

在农艺科技方面,也存在着基础研究和应用模式创新不足、数据采集运用相对落后等问题,农艺科技含量亟待进一步提升。

因此,智能农机的发展速度直接影响到智慧农田的推广计划;同时,国家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必定会加码智能农机、智慧农田的推广及应用。

3)智慧渔业渔业,我国发展势头较好的产业之一,从1990年起就表现出强大潜力,一直到现在,仍然为我国的GDP贡献着磅礴的力量。

三十多年前,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就已经稳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上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

数据显示,水产品正成为消费品主流!随着80后、90后从原生家庭中独立出来,健康均衡的饮食得到推崇,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少的水产食品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选择。

预计,到2026年我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将达到23kg,占总消费量的比重将达到36%左右,水产品市场正在迎来黄金期。

然而,由于中国渔业的养殖还处于“粗放式”,导致渔业生态链遭到破坏。

另外,水产养殖业智慧化未能全面覆盖,未覆盖片区发展水平滞后,成本高,效率低,以及相关的物联网技术支撑力度不足…等等原因都制约着我国渔业的发展,成为“健康中国”的诟病。

因此,我国将会大力发展智慧渔业,其中该布局会涉及标准化养殖、工厂化养殖、海洋牧场等渔业新业态的落地。

4)数字乡村数字乡村建设是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基于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重要载体,实现乡村产业数字化、治理数据化、服务信息化以及生活智慧化,重构乡村现代经济发展形态,打造乡村治理信息化新模式。

农业行业观察透视发现,数字乡村产业链除了农村信息化建设之外,还涉及农业大数据、无人农场、农产品智能检测、智慧物流等细分产业。

《规划》也提到,重点是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壮大农业农村信息化产业体系。

5)企业数字化转型农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布局的核心。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采访时指出,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技术正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数字化过去对企业是锦上添花,如今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未来,新希望应在智能制造的农业领域上下功夫,通过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的转型,以及农业机器人的协同,来推动挑好现代农业“金扁担”。

还比如,近年来,阿里巴巴加速数字农业布局,在国内各地建立了数字农业基地集运加工中心,完善数字化物流网络基础设施和农业数字化供应链体系,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

仅2020年期间,阿里在国内建成的数字农业基地有1000多个,销售了3037亿元的农产品。

对于农业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是挑战也是机会。

据统计,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竞相发展总量达到280万个。

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他们存在生产方式落后、管理方式不足、生产效率低下等难题。

中国农业产业分析师李剑认为,数字化转型将会成为这些企业未来10年的重中之重,借助数字化变革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才能赢得市场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随着乡村振兴大战略落地,中国农业经营者的思维也必须要被颠覆,适应新时代,符合潮流才能接得住“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红利。

当然,智慧化、数字化必将会成为中国农业、中国农业企业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有所作为才有机会迎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景。

粮食产能如何再增千

粮食产能再增千,即实现粮食产能的进一步大幅提升,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施策。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措施:1. **加强科技创新与应用** – **种业振兴**:加大对种子研发的投入,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虫害、耐逆境的农作物新品种。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提高作物的遗传潜力和生产效率。

例如,我国在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上已取得了一系列育种突破,未来应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并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 **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推广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实现精准种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粮食产量。

– **绿色生产技术**:推广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绿色生产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土壤肥力和农田生态环境质量,从而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采用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2.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 **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农田的抗灾减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

推进土地整治,优化耕地布局,提高耕地质量和集中连片度。

例如,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解决水资源短缺地区的灌溉问题;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提高其粮食生产能力。

–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用途管制,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

开展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根据土壤肥力状况进行科学施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同时,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减少风沙、水土流失等对耕地的破坏。

3.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 – **调整种植结构**: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和品种搭配。

例如,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适当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在干旱地区发展耐旱作物种植;在市场需求旺盛的地区扩大优质粮食作物的种植规模。

– **发展特色农业与多元产业**:鼓励农民发展特色粮食产业、订单农业等,提高粮食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4. **完善政策支持与保障体系** – **加大财政投入**:政府应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财政支持力度,包括提供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降低农民种粮成本,提高农民种粮收益。

– **强化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为粮食生产提供信贷支持、保险保障等金融服务,降低农业生产风险,解决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 **健全价格机制**: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确定粮食收购价格,保障农民种粮的基本收益。

同时,建立粮食市场价格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粮食生产。

5. **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农业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

– **引进专业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等投身粮食生产领域,为粮食产能提升提供智力支持。

同时,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和水平。

6. **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 –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经验**: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高我国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 **拓展国际市场**:加强与国际粮食市场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粮食贸易规则的制定和谈判,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利益。

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到海外开发粮食资源,拓宽我国粮食供应渠道。

综上所述,粮食产能再增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坚持。

通过以上多方面的综合施策,不断提高我国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采招大数据—近一年2023-2024年度(乡村振兴)招投标数据分析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各级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推动农村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农林牧渔业、种植业、旅游业等产业创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带来新的活力,通过“互联网+农业”、“山地旅游+地方特色”等模式,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振兴。

近一年的招投标数据显示,乡村振兴类项目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在财政支持下,各地已推出一系列重点建设项目,如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数字化、乡村旅游业、农产品加工、农田提升、乡村新型服务等。

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助力文化、生态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对近一年的招投标项目进行分析,可以观察到月度招标项目的峰值和增长率。

2023年8月,乡村振兴项目的招标规模达到11.52亿元,项目数量为2547个。

而2024年3月,项目数量达到了全年峰值的2335个,环比增长89.53%。

广东省在全国乡村振兴招标项目中表现突出,招标数量占比全国第一名。

在招标采购方式方面,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比选和电子反拍等不同方式呈现出各自的规模。

从各地中标项目占比来看,广东、四川、江西等省份在乡村振兴项目中表现出较高的中标率。

区域分析显示,广东在乡村振兴项目中领先全国,而四川和江西紧随其后。

广东省业主在招标数量和金额上均位列第一,中山市民众街道接源村民委员会成为广东地区招标项目的领先单位。

宁都县振发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在全国业主中排名第一,旺苍县诚祥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则在投资金额上拔得头筹。

供应商方面,湘西自治州神州汽车租赁有限责任公司、湘西全顺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和中城恒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在中标项目数量上位列前三。

河北福玉专用汽车有限公司、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和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则在中标金额上排名前列。

未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更加注重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旅游业作为重要产业,将借助国家政策的倾斜与扶持,以及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发展,为贫困地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