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标注了中国外交的崭新坐标。十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下,中国外交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树立了自信自立、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本文将探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功奥秘和底气来源。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功奥秘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石,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外交思想,指引中国外交不断开拓创新。
- 秉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依附任何大国或集团,也不参与任何针对第三国的联盟。中国外交始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和平发展是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中国坚持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不寻求霸权,不扩张领土,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携手各国应对共同挑战,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 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地区和平、促进全球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底气来源
中华民族历来秉承什么理念
中华民族历来秉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
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和而不同”“天下太平”。
和平思想早已深深地积淀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血脉当中。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从未主动对外发动战争,也从未占领外国一寸领土。
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信和自觉,不仅来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也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
无论世界局势如何发展,中国都不会称王称霸,中国都将始终支持多边主义、践行多边主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
行动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
和平、和睦、和谐理念,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也塑造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独特精神风范。
当今时代,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
如何理解中国的大国担当精神
何为担当?担当即是承担责任。
作为世界大国,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有责任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在发展本国的同时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这就是大国需要担当的责任。
新冠病毒是“公正”的,它对任何人种、制度、文化、意识形态都“一视同仁”,绝无偏见。
有偏见的恰恰是人类自己。
中国以全国暂停两个月的代价,为世界赢取了防疫赢取了时间。
暂停两个月啊,很多国家恐怕会崩溃掉了。
这个代价是巨大的。
中国是防疫先行者、探路者,是世界防疫的“吹哨人”。
这就是担当。
防疫取得阶段性胜利以后(远远没到可以掉以轻心的地步),中国又向各国派出医疗队、专家,提供各种援助。
这是守望相助的担当,也是大国责任的担当。
这种担当也遭受了一些质疑和攻击,那是守成大国队新兴大国的必然敌意。
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
“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中国没有实施谋求霸权的基因,“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中国谋求的是“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些方针,放在修昔底德陷阱背景下,就会很好理解了。
这也是中国文化基因的必然选择,是符合人类文明的现代追求。
新征程需要坚持哪“三大思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综合考虑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
全会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描绘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宏伟蓝图。
全会坚持创新思维、辩证思想、世界思维,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一、坚持创新思维,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_新等,但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将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的高度重视,充分显示出共产党人的战略眼光,深刻反映出创新在今后我国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如此重视创新、强调创新、鼓励创新,把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
从理论维度看,鼓励和发展创新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创新的结果,体现着鲜明的创新精神。
马克思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不仅重视理论的创新,还重视实践的创新。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前进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的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从历史维度看,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大国,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技术发明约有300项,其中中国人的发明占175项。
重视创新一直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方向。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强调“坚持创新发展”“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党的十九大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一次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明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从实践维度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在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过程中尤为重要,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共识。
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坚持创新思维,提高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自给自足能力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坚持辩证思维,在危机中化被动为主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早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这是唯物辩证法在治国理政中的科学运用,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突出问题导向,运用辩证思维,体现了党中央的睿智和高超的驾驭全局的能力。
坚持辩证思维,要客观认识国内外形势。
只有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才能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当前,疫情还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等问题纷纷涌现,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
坚持辩证思维,要客观认识我国取得的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
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已经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以及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建立了既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又兼顾效率和公平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为我们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提供了坚实支撑和深厚底气。
坚持辩证思维,要在危机中化被动为主动。
一部中国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的奋斗史。
把握好危中有机、化危为机的辩证关系,是永恒的发展课题。
危与机同生并存、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事靠人为,事在人为。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需要我们提振精气神,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善于寻良机、育新机、创生机,开辟发展新天地。
危中寻机,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又要弘扬创造精神。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挑战认识得更到位一些,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变局孕育机遇,压力催生动力。
坚持稳中求进是习近平总书记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法论,也是应对风险挑战、开创发展新局面的制胜之道。
机遇诚可贵,实干价更高。
奋楫扬帆,才能引领潮流之先;干字当头,才能打开机遇之门。
三、坚持世界思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自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以来,这一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和赞同。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提升,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智慧。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破解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构建公平正义的世界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理论维度看,马克思恩格斯具有丰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他们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马克思提出了“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真正的共同体”与“虚假的共同体”相对,“真正的共同体”即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造就了独树一帜的“和”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和”文化“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富含“仁”“爱”“和”的优秀基因。
孔子强调“泛爱众,能亲仁”;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孟子主_“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孙子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墨翟提出要“兼相爱,交相利”。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赞誉王阳明主张的“天下一家”思想。
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
从实践维度看,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全球生态和谐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共同体。
面对日益严重的地球生态危机,中国尽管承载着巨大的发展压力,但仍主动承担责任,将“绿色”列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南。
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变革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共赢、共享不仅是中国对世界秩序的美好希冀,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中国早就意识到,“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需要中国”。
因此,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派出维和部队、支持非洲建设,将共赢共享理念贯彻到实践中去。
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国家只有大小之别,没有高下之分;文明只有特色之别,没有优劣之分。
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必须秉持共商共建的发展新理念。
在经济上,反对逆全球化的保守主义倾向,避免不公正的贸易战争;在政治上,着力解决恐怖主义、难民问题、武装冲突等急切而棘手的重大问题,“尊重联合国发挥斡旋主渠道作用”;在文化方面,不同文明要平等交流、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蓝图已经绘就,奋进正当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勾画了中国未来五到十五年的发展远景,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创新思维、辩证思想、世界思维,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毛泽东哲学话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话语的关系研究”(52WJ172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责任编辑:双艳珍作者:王淑辉来源:《求知》2020年11期